运动场照明基础解析
运动场照明灯专为棒球、足球、橄榄球、板球、曲棍球等户外运动场地设计,通过精确控制的光束投射照亮整个比赛区域。这类照明系统采用定向配光的泛光灯,可精准调整角度,实现大范围区域的最佳照明效果。
由于这类运动具有多方向性、场地广阔、且需清晰捕捉高速移动目标(如足球、棒球或冰球)的特点,球场照明设计极具挑战性。例如,一个包含内场和外场的棒球场约占三英亩面积;美式橄榄球场长91.80米、宽48.75米;足球场的宽度在59至69米之间,长度则为100至110米;板球比赛通常在直径80至150米的圆形或椭圆形场地上进行。其中,棒球的飞行速度可超过219公里/小时,且多数时间处于空中状态。
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照明环境对于运动员、观众、裁判乃至转播摄像机准确捕捉运动目标至关重要。
运动场照明设计考量
运动场照明通常指为最多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设施提供的IES II、III或IV级照明,而可容纳5000人以上的体育场或棒球场则适用I级赛事照明。尽管赛事级别与照明标准存在一定关联,但为户外运动场所提供充足照明,确保运动安全高效进行,始终是基本要求。为实现所有参与者良好的视觉表现,需同时兼顾照明的定量与定性因素。
运动场照明设计不仅涉及规范指南中规定的照度水平规划,照明质量更是至关重要。许多定性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控制干扰光(光侵扰、天空辉光及高角度亮度)、无频闪照明、足够的显色性、适宜的色对比与造型等,仅是优良运动场照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在于满足对照明均匀性的严格要求,该性能通过均匀度比(UR,最大与最小照度之比)、变异系数(CV)和均匀梯度(UG)等参数衡量。在高速运动中,照明均匀性不佳会影响对运动目标位置和速度的视觉感知。除地面水平的水平照度均匀分布外,多方向空中运动还要求在整个运动区域高度范围内具备关键的垂直照度。
照度要求因运动类型和赛事级别而异。以棒球为例,II、III和IV级赛事的内场和外场水平照度要求分别为1000 lux与700 lux、500 lux与300 lux、300 lux与200 lux;内场及外场的最大CV值分别为0.10与0.17、0.17与0.20、0.21与0.24;最大UR值则分别为1.5:1与2:1、2:1与2.5:1、2.5:1与3:1。足球与美式橄榄球的II、III和IV级赛事水平照度要求分别为500 lux、300 lux和200 lux,最大CV分别为0.21、0.25和0.30,最大UR分别为2:1、2.5:1和3:1。
在全球积极推行能源法规的背景下,传统运动照明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上述要求。这些系统通常使用1000W或1500W金属卤素灯提供大范围照明,尽管其光源光效约达100流明/瓦,但全向发光和笨重的外形导致光提取效率和分布均匀性低下,照明应用效率(LAE)较低,造成显著能源浪费。为弥补均匀性不足,往往需安装更多灯具,进一步增加了设备与运营成本。
迎接技术革命
LED照明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推动运动照明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半导体光源的出现显著降低了能耗,并不断突破照明性能的边界,对运动场照明尤为关键。荧光转换型LED的光效已超越传统光源,并持续向255流明/瓦的实用极限迈进。LED的能效提升不仅体现在光源层面,其技术平台还为进一步节能提供空间,例如通过优化光学传输效率、光谱效率和强度效能等LAE因素实现。
LED体积小、方向性强且光通量密度高,大大改善了光学控制精度,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光线投射。与启动和再启动时间长、调光能力受限的金属卤素灯不同,LED作为半导体器件天生具备可调光和即时控制的特点,可轻松与传感器及控制系统集成,按需提供适量照明,最大化能源效率。固态照明技术还为提高运动照明质量创造可能,利用LED的离散特性进行有效光学设计,可在整个比赛区域实现高度均匀的光分布。
LED的应用使运动场照明能够提供更优异的显色性能,并可根据所需的白光色彩表现优化光谱功率分布(SPD)。半导体级别的可靠性和固态结构的耐用性,使LED可构建高度可靠的照明系统,大幅节省维护成本。LED还有助于突破传统灯具形态的局限,打造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性能强大的照明装置,既减小了风阻,也降低支撑结构的造价。
光源特性
LED运动场照明灯属于高功率系统,功耗可达数百瓦,光通量输出为数万流明。其效率和寿命取决于LED封装工艺以及系统集成方式。目前大功率封装仍是运动照明主流技术方案:通过将LED芯片贴装于金属化陶瓷基板,可高效导出活性区域产生的废热,即使在高工作温度和高驱动电流下,此类半导体封装仍能保持高光通密度和可靠性。芯片级封装(CSP)LED尽可能去除中功率和大功率LED中的封装元件,为大功率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低热阻特性使LED可在更高功率密度下运行。
配光设计
采用LED的运动场照明系统可实现精准定向投光,在正确瞄准目标区域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杂散光或干扰光。此类灯具提供从最窄的NEMA 1类到最宽的NEMA 7类多种光束类型。窄光束通常用于小范围重点照明或远距离投光,宽光束则适用于较短距离内的大面积照明。泛光灯的光斑可设计为轴向对称或非对称分布。
二次光学设计与产品其他部件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精准、均匀的光分布以及高效的光能利用。优秀设计的LED泛光灯光学损耗可低于10%,这对高输出LED系统意义重大。LED发出的光通量通过透镜、反射镜或其组合进行调控。为产生半峰全宽角窄、光效高的平滑圆形光斑,全内反射(TIR)光学器件是最佳解决方案,此类复合透镜可设计成阵列形式,实现对多颗LED的独立光学控制。
透镜需与自发热的LED紧密接触,因此必须选用热稳定性优异的材料。尽管聚碳酸酯的热稳定性优于PMMA,但在某些应用中,若荧光粉温度持续高于120℃,则该材料制成的光学透镜可能不适用。当二次光学系统面临较高热应力时,采用铝制反射镜组成的光学系统,为每颗LED单独控光,是更可行的选择。
LED驱动与调光
LED需搭配高效、高可靠性的驱动器,这是一项重要挑战。LED驱动器将交流(AC)电源转换为与LED阵列兼容的直流(DC)电压和电流。在稳压过程中,驱动器需按序或并行执行多项任务:包括进行功率因数校正(PFC),将未校正的功率因数提升至一定限值内,并控制电压和电流信号的总谐波失真(THD);检测和处理零电流、峰值电流及输入/输出电压;保护LED及其下游组件免受电网电压波动、短路、过载等异常工作状态的影响;以及通过脉宽调制(PWM)或恒流降压(CCR)实现LED调光控制。
大功率LED泛光灯通常采用两级驱动器,这类设计不仅能实现高效的电能转换,还允许灯具在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它们既有助于在浪涌事件中降低开关功率半导体承受的过电压,也能有效减小输出电流纹波。对于运动照明应用而言,最大限度抑制输出纹波以降低闪烁至关重要——频闪可能导致球类运动轨迹出现strobo效应(频闪效应),并限制电视转播中慢动作画面的适用范围。
户外安装环境使LED驱动器极易受到雷击影响,因此要求驱动器必须具备更强的差模和共模浪涌保护能力。LED驱动器通常配备控制接口,可通过0–10V直流信号、DALI、DMX512或无线控制协议接收光控制器指令,实现对驱动器的灵活操作。
上一篇: 可调节工作灯 | LED装卸灯-工作灯
下一篇: 路漫索壁灯:一种坚固高效的照明解决方案